|
|
订阅社区杂志 |
【节能】“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广东压力巨大 |
(时间:2011-10-14 11:11:42) |
鉴于“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巨大压力,广东提前抢跑,率先启动“碳交易”这条快车道。但因为缺乏规范的制度和现成的机制支撑,广东强制碳交易试点面临制度、规则设计之困。排放权怎么分配、拿什么来交易等,牵涉的利益相关方很多,怎么梳理好这些关系,构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能够建立起来的市场,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广东再下一城。由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单位组织对“电力、建筑等行业试点设计中国首个地方性碳市场”系列研究项目启动。该市场机制若能实现,将改变过去只能依靠“拉闸限电”等行政手段来实现减排的局面。不过,在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尚未形成明确时间表的大背景下,广东的强制碳交易试点面临制度、规则设计之困。 广东率先设计碳排放交易机制 尽管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依旧在胶着状态下停滞不前,但是在我国国内,政府方面正在通过多种政策的酝酿和制定来推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其中,“广东省碳排放交易机制设计及高碳行业优先探索”项目就是这些政策中的亮点之一。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中心博士骆志刚日前告诉南都记者,在省发改委的指导下,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与南方产权交易所、广东省社科院、中山大学、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进行“广东省碳排放交易机制设计及高碳行业优先探索”这个大课题的研究,各司其职。其中,中科院负责研究碳交易这一块,骆志刚是这个课题的负责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政府制定了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 D 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在去年年底,各级政府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拉闸限电的现象在多地出现。 骆志刚坦言,国家确定“十二五”期间全国单位G D P能耗下降16%,并根据节能责任、能力、潜力、难度等因素,将广东列为第一梯队,要求下降18%.这对广东来说压力很大,因为广东省本身单位能耗已经很低,要在此基础上做得更低并不容易。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广东希望通过建立一些市场的机制,来为节能减排多提供一些举措和渠道。 在电力和建材等行业试点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在实施自愿减排碳交易,是以自愿减排承诺为基础的自愿市场。与他们不同的是,广东将选择在电力和建材等行业进行强制碳交易试点。 也就是说,将对电力和建材等行业分配碳排放强度,接下来行业内部将强度分配到具体的企业。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将面临去碳交易所购买排放指标的成本压力,而低于碳排放指标的企业则可以把盈余部分卖出去,获得经济上的鼓励,这样就形成了碳交易。然后,将成功的经验逐步推广至其他行业。 至于为何选择电力和建材等行业,骆志刚表示,在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制定碳排放配额前,本次研究项目首先在电力和建筑材料两个行业展开试点工作。电力行业排放高,但排放核算相较简单,而选择建筑材料行业主要是希望通过碳核算和总量控制帮助相关产业实现转移和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对企业进行碳排放强度分配一般有两套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在分配之前,先看看历史上企业的排放量,也就是找出企业的排放存量,在此基础上予以分配排放量,这叫做“祖父”法,这个原则的优点是承认历史的公平性;第二个原则是不考虑历史,而考虑未来的目标,为了完成排放目标,较于落后企业,我们会更倾向于鼓励先进企业完成碳排放目标,因此我们需要定出一个中间的基准值,中间线以下与中间线以上的企业之间可以进行交易,这个叫做“基准值”法,也叫“绩效”法。 这两条原则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并行使用,即既考虑历史情况,也不忽略未来目标———激励先进企业而淘汰落后企业———这样就可以保证排放总目标一级一级分下去。 缺乏规范体系,难与国外对接 洲际交易所的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杰夫告诉南都记者,碳交易能否做得起来,不仅依赖于碳交易所的建立,更依赖于其背后的制度、规则设计,而交易的实施也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碳强度减排指标目前无法分解到各个省(区),因此未来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工作尚未形成明确时间表。这对广东来说,也正面临制度之困。 对此,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在“北京地坛论坛”上对碳交易谈了她的看法。她表示,在国家没有推出规范的交易体系之前,一些地方设立了碳交易来开展了一些探索,但按照国家规定,你要设立交易,都要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来核准,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而我们现在的交易所,孙翠华认为还没有履行这样的手续。 从现有的北京、天津、上海等碳交易所来看,各个交易所专业化程度比较低,业务比较单一,交易量很有限,碳排放交易没有统一的规范,存在着重复交易、影响市场稳定发展的风险。此外,信息披露、注册登记系统都没有建立,很难弄清楚交易是不是有重复交易等等?很难核查是不是国际上卖了C E R (核证减排量)以后,又拿来国内做?面对上述风险,企业缺少信心来参与。所以,呼吁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制度、规则设计。 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广东省碳交易所将采用的模式只是广东省内的,属于区域性的模式,目前不会考虑推广至全国。它带来的困境是,在我们的碳交易制度与国外对接之前,国外不承认我们的碳排放数据,因此我们的企业即使在本国已经完成了碳排放量交易,去到国外可能仍需购买碳排放。 对此,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赵黛青博士对媒体坦言,我们只是研究这样一个机制,至于建立这样一个机制,则是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来做,要把这个平台建立起来,要具备公信力,并对其发展负责任,所以要在政府的指导引导下组建,但最后执行起来还是要依靠市场。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