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节能】“十二五”农业源减排对策与主要措施 |
(时间:2011-5-17 16:44:20) |
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水污染的严峻挑战,而农业污染已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成因,控制农业污染、削减农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成为 “十二五”重点工作之一。 农业源污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环境尤其是饮用水水源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存在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完善,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缺少有效技术、政策和资金支持,难以建立市场化机制等问题。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中,农业源COD和总氮排放量分别为1324.09万吨和270.46万吨。根据笔者计算,若将总氮折算为氨氮,氨氮排放量约为91.81万吨,因此,农业源COD的氨氮分别占全国排放量的43.7%和53.1%。农业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环境尤其是饮用水源安全的首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养殖的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排放;种植的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就近水体,引起水质污染。农业污染具有量大面广、瞬时性强、构成复杂等特点,其产排污量削减与控制技术成为目前环境领域的重大技术挑战,也是我国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瓶颈。 控制农业污染、削减农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成为“十二五”重点工作之一。然而,目前还没有形成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的适用技术体系和减排核算方法,且畜禽养殖污染源分布广,缺少合理区划,减排核算手段与减排措施都尚欠明确。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存在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完善,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缺少有效技术、政策和资金支持,难以建立市场化机制等问题。 “十二五”农业源减排的主要措施 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广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全过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体系。 农业污染源问题不只是关乎环境安全的重大问题,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显然,不能因为污染而不发展,也不能因为农业生产而放弃环境安全。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广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全过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体系。 坚持全过程系统控制原则。一是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物控制应从源头着手,通过不断改良农业优良品种、优化种养方式、提高种养技术、强化管理、合理规划等措施从源头减少单位产量污染物的产生量,从源头有效遏制污染物排放。二是资源化利用。现代农业污染的根本问题是种养业分化割裂,各自依赖化肥、饲料输入,造成全国性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理和利用,无组织排放严重。因此,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十二五”农业源减排的主要途径。农业废弃物要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畜禽粪便以肥料化为主要手段进行综合利用,种植业废弃物以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为主要手段进行综合利用,畜禽养殖业污水以能源化、无害化为主要手段进行综合利用与治理,农业径流经农业生态系统原位处理生态回用为主要手段进行综合利用,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是末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坚持农牧结合、种养林平衡的原则,根据承纳污染物的土地数据合理规划确定养殖规模及污染治理水平。结合地区特点选择适合的污染治理技术,以工程手段为辅、生态治理为主的方式进行治理,开发低成本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污染治理水平,从而保证农业减排各项指标任务顺利完成,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蔓延的态势。 选择优良品种和优质外源投入物质。积极选择优良种、养品种,国家积极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外源投入物质(化肥、农药、饲料)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选用低硫、合理蛋白质含量的饲料,从源头上减少硫化物和含氮污染物的产生。在种植过程中选用有机肥、低毒高效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减少外源性投入物质,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采用科学种、养方法。在种植业方面,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运用生态学方法,通过合理的外部能源投入,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推广精确农业,根据不同条件采用不同措施开展农业种植。在养殖方面,通过提高养殖水平、改善养殖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根据畜禽生长阶段合理供应饲料量,确定供给饲料营养配比,减少营养过剩而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采用科学饲养方法,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根据自然条件选择污染排放少、有利于资源化利用或污染治理的养殖方式。提高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 坚持农牧结合、合理规划,实现种养平衡。制定科学合理的地区农业发展规划,做到地区内种、养平衡,保证农业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建设废弃物临时储存设施,解决循环利用中的时空不平衡问题。对于以农业资源化利用为主要手段的养殖企业,配套建立粪便污水处理减量和贮存设施。例如,通过建设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减少农业废弃物体积和重量。 探索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途径。重点开发以农业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有机肥资源化利用途径,以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为手段,以能源生产为目标,最终实现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适度推广沼气发电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积极推广以农业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玉米芯、棉籽壳、锯木屑、牛粪、鸡粪等)为原料进行食用菌人工栽培,实现有机物质循环反复利用。 加强养殖业废水净化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中畜禽养殖业污染负荷大,污染源相对集中,是“十二五”期间进行污染减排中相对容易进行集中治理的部分。必须对养殖过程产生的废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达标排放的要求。地方政府和养殖企业须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养殖业污染防治规划,有计划、分阶段地完成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对未按时间要求完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企业采取强制措施,保证区域内养殖污染治理水平整体提升。 因地制宜建设污水治理与风险防范设施。选用农业废水处理工艺时,应根据农业生产的种类、规模、生产方式以及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确定工艺路线及处理目标,并应充分考虑畜禽养殖废水的特殊性,在实现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低运行成本、运行稳定的生物处理工艺。建立农业废水超标排放风险防范设施,对于必须直接排放至自然水体的高浓度、高风险污染废水,要求建立处理设施运行异常及其他异常状况下事故贮存池,保证全时段达标排放。 按照环境目标要求建设排水净化设施。根据环境目标及容量建设农业污水处理设施,在不影响排入水体环境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原则上高负荷农业污水不得排入敏感水域和有特殊功能的水域,排放去向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排放水质应满足国家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有关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 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污染治理技术模式。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环境容量变化大,不同地区农业污染治理技术应各不相同。而我国农业污染治理还刚起步,农业生产企业缺乏环境治理技术和经验,必须开展广泛研究,形成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规模化农业污染治理技术模式,并通过工程示范,在区域内得到推广应用。 分阶段实施农业污染减排经济补偿政策。为推动农业减排工作顺利进行,地方政府应按农业污染源治理主次关系,制定农业污染源减排经济补偿政策。“十二五”期间,实施分段式养殖污染经济补偿政策,费用直接补贴到各类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费用上,对于开展资源化利用和污染处理达标排放的养殖场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地方政府要根据农业污染物控制工作实际,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一是加强对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厂建设的资金扶植,有计划、分阶段建设一批畜禽粪便有机肥厂。二是加大有机肥使用补贴,对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厂按生产量进行补贴。三是对进行全过程污染治理的养殖企业按“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资金补贴,提高养殖企业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四是对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给予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补贴,并辅以其他奖励措施。 “十二五”农业减排的建议 实施农业减排行政“一把手”考核制度,规范农业源污染减排考核制度与方法,加强农业源污染减排科学研究与技术指导,加大农业减排教育与宣传力度,打造新型现代化农业人才队伍。 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应该尽可能利用生态处理系统,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实施综合治理措施。在污水处理与固体废物处置的同时,实现污水与同体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使农村社会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保证“十二五”农业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建议全方位关注农业减排工作,像对待工业污染源减排一样狠抓农业源减排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实施农业减排行政“一把手”考核制度。 地方政府是农业污染减排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本地区“十二五”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方案,并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和生产单位,强化监督考核。对农业减排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制定明确责任制度,每年按农业减排完成情况对行政一把手进行考核。 二是规范农业源污染减排考核制度与方法。 环境保护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农业源污染物减排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制定农业源减排考核细则,形成减排考核制度。对各地农业源污染减排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三是加强农业源污染减排科学研究与技术指导。 加强农业污染物产生和转化的机理研究,开展农业常规污染物(氮、磷、有机物等)、毒害污染物(激素、抗生素、重金属等)控制与治理工作,加强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友好型种养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四是加大农业减排教育与宣传,打造新型现代化农业人才队伍。 组织编写农业源污染物减排的科普宣传和培训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参与农业源污染物减排工作。定期公布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定期开展农业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具备农业污染综合利用与防治技术的人才,打造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次的现代化农业人才队伍。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