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节能】实现绿色发展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时间:2011-4-22 11:05:38) |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有关专家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其中一大亮点就是首次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纲要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约束性指标,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资源环境类指标变化非常大,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除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这一约束性指标外,还新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在原来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个子约束指标基础上,新增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专家认为,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如何化解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是我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必须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同时,实现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建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础之上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均占有资源少。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显示,我国拥有世界第3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第11位的石油探明储量,但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51%,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是世界人均的70%、11%和4%。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能源加工、转换、储运与终端利用的综合效率提高空间很大,工业领域是我国主要耗能大户,节能减排空间很大,要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防治污染这两个核心问题。 因此,一要深入抓好节能降耗。要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要实行资源利用中的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有关专家表示,实现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大政策措施的支持力度,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要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同时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