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时璟丽:新能源成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主力 |
(时间:2022/10/18 16:12:07) |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能源革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导方向和一致行动。2019年以来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呈现性能快速提高、经济性持续提升、应用规模加速扩张态势,尤其是近一年来国际煤油气等化石能源价格高企,再加上俄乌冲突影响,形成新能源加快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趋势。
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电力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主力。2015年至2020年,全球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在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比约70%,在发电量增量中占比约60%,2021年分别提升到84%和70%以上。根据国际机构“21世纪可再生能源网络”今年6月发布的《2022全球可再生能源报告》,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3659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27%;风电新增装机1.02亿千瓦,累计装机8.45亿千瓦;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75亿千瓦,累计装机9.42亿千瓦;2021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在全部发电量中占比首次超过10%(10年前仅为2%)。作为本地供应能源,风光电量近一年来对缓解许多地区能源和电力供应紧张、价格高涨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
以高比例新能源为特征之一的能源低碳转型将推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今年5月,欧盟公布预期投资2100亿欧元、名为“REPowerEU”的能源计划,提出将欧盟“减碳”55%的组合政策中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从40%提高到45%,大幅提高风光开发规模,2025年光伏发电量在2021年基础上翻倍,新战略总体目标是在2027年前摆脱对俄罗斯化石能源的依赖。能源结构上,全球呈现向电力持续转变态势,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50年全球电力需求将为目前的2倍,电力、氢和合成燃料占能源结构的50%,可再生能源满足80%至90%的能源供应。要达成目标,风光年新增装机规模在2030年需接近6亿千瓦,是2021年的2倍多,在2050年需超8亿千瓦。风光产业市场规模快速增加,以及今后广阔的应用前景,带动了各类储能、氢能和合成燃料、精准天气预测、柔性输电、智能配电网和微电网、负荷侧响应等技术持续进步。
新能源大规模应用促使能源系统形态迭代演进。从全球看,分散化、扁平化、去中心化趋势特征日益明显,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界限正在打破,能源生产向集中式与分散式并重转变,系统模式由大基地大网络为主逐步向与智能微网并行转变,为新能源发展营造更加开放多元的发展环境。
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光等新能源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但通过产业链建设和项目开发相互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制造业产能、新增和累计装机规模在近10年保持世界第一。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部发电量中占比29.7%,风光电量占比11.7%,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新能源电力方面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消纳适应性不足。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电网技术水平和网架结构条件好,电网支撑能力较强,但风光所需要的灵活调节电源少,欧洲很多国家气电、水电、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可以支撑较高比例风光融入。非电利用方面,我国新能源供热、供气、固液燃料市场增长缓慢,有效商业模式普及度不高,其能源替代作用尚未充分显现,而2021年全球新能源供热和生物液体燃料在全部新能源贡献中比重分别为56%和12%,新能源替代作用体现在终端用能的各个方面。
我国新能源发展一个明显优势是建立了完整产业链及配套设施,并带来新能源开发成本优势,2021年除户用光伏外,风光全面实现平价上网,部分竞价和基地项目实现低价上网。光伏制造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生产四个主要环节,2021年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达83.6%、97.3%、88.4%和82.3%,在整个产业链中形成压倒性优势,光伏已成为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出口高技术产业之一,今年上半年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光伏电池技术水平和效率不断提升,各环节产能不断扩大。风电制造业建立全产业链,整机和零部件制造、安装施工能力等可支撑年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以上,低风速风机技术国际领先,智慧风电场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简介:时璟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研究员)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