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访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 |
(时间:2021-3-11 8:14:56) |
在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愿景下,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将持续快速增长,相关的新能源基础设施包括发电设施、储能设施、智能控制设施也高速增长,迫切需要普及和提高智能化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认为,智能化是应对未来复杂能源系统,提升效率和安全性的关键工具。新能源行业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组件级、设备级、电站级智能化的能源系统,可以高效运维光伏电站,提高电站的整体效率,提升能源系统的韧性。 姜希猛认为,推动新能源行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是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之举。 新能源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安全高效地结合?姜希猛提供了两条技术路线:一是针对分布式光伏建立强制性安全标准,实现组件级关断;二是建立新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体系,促进光伏组件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光伏运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为加快推动新能源行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姜希猛建议设立新能源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研发基于高渗透率分布式能源情景的能源操作系统;编制和开发国家新能源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数据共享框架,加快培养人工智能与新能源复合人才;加强对新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根技术的科学研究。同时,他还建议研发推广光伏组件智能芯片,鼓励新能源企业优先使用基于中国根技术的自主可控的芯片和基础软件,加大各类应用软件的研发力度。 电网是连接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的重要平台。姜希猛认为,新能源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与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密切相关。当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加快推进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的系统性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有助于提升电网的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进而汇集更大体量的能源大数据,引导发电方、储能方、消费者决策,科学有效地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提升整个社会的能效水平,加快实现能源电力行业碳中和。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