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节能】节能降耗建设美丽山西 |
(时间:2013-6-19 9:57:35) |
山西是能源生产大省,又是能源消耗大省,能耗水平较高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因此,节能降耗就成为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2年,我省着力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社会节能,控增量、降存量,突出抓好工业领域的六大高耗能行业,统筹推进工业、交通、建筑、服务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工作,节能降耗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省将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山西为主线,把节能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和有力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措施落实,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山西,为实现中国梦、山西梦贡献力量。 突出抓好节能降耗 全面助推山西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能源消费总量大、强度高。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持续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社会,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2012年全省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能源资源的节约,始终把节能降耗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2012年我们着力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社会节能,控增量、降存量,突出抓好工业领域的六大高耗能行业,统筹推进工业、交通、建筑、服务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工作,节能降耗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目标责任全面落实。分解各市及省千家企业年度节能指标,严格目标责任考核,11个市2012年全面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任务。落实奖惩制度,下达节能奖励资金1335万元,表彰奖励节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建立节能预警调控机制,密切关注用电量指标变化,按季发布各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序时、均衡、科学推进全省节能工作。 二是经济结构积极变化。对200余个重大工业投资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审查,控制能耗增量。完成或超额完成电力、钢铁、水泥等十个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12年,全省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下降了0.7个百分点,结构节能成效明显。 三是重点工程稳步实施。 2011、2012年全省推进的1024项重点节能改造工程项目,已完工900余项,带动社会投资670亿元,年可形成节能能力1328万吨标准煤。积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1025万支高效照明产品,年可节电3亿千瓦时,节约10万吨标准煤。 四是技术进步成效明显。深入开展主要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2012年全省火电供电煤耗、吨钢综合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合成氨综合能耗分别较 2011年下降 1.44%、3.45%、8.7%、3.4%。 五是资金投入力度加大。2012年省级节能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73个节能项目,年可实现节能量207万吨标准煤。申请国家财政奖励资金重点支持了18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4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3个企业能源管理控制中心示范项目和57个节能监察能力建设项目。 六是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全面推进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完成了1198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对1991名能管人员进行了培训,积极推进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759.45万m2,新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达到32.4%,全省绿色建筑培育项目44项。组织实施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大力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 七是市场机制日趋健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2012年组织实施了93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年可实现节能量32.6万吨标准煤。建立了 “节能超市”,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八是基础工作更加夯实。大力推进节能标准化建设,制定了21项节能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了8项地方能耗限额标准。强化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对36类装备、2047台节能监察仪器设备进行公开招投标,签订合同金额4360万元。举办了2012年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发送节能公益短信2930万条。 2012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1.93亿吨标准煤 (等价值),增长5.55%。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4.15%,由2011年的1.76吨标准煤降至1.69吨标准煤,全面完成了下降3.5%的年度节能目标。“十二五”前两年,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完成进度达到 “十二五”总进度的45%,高于五年平均进度5个百分点。在国家考核组对我省2012年度节能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中,初步确定我省为 “超额完成”等级 (最高完成等级)。 2013年节能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 今年以来,面对保增长和降能耗的双重任务,作为节能主管部门的省经信委,科学务实,积极作为,集中精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转型,持之以恒地降能耗。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省经信委制定了 《节能低碳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3年的节能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新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为重点,围绕节能目标和节能产业两大主攻方向,把资源能源节约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加强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制度、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制度、节能表彰和奖励制度等六大制度建设,建立完善节能预警预测机制、节能联席协调机制和节能管理、执法、服务 “三位一体”机制等三大工作机制,着力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全面提高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与绿色发展水平,实现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努力推动全省节能降耗工作再上新水平。 全力推进十大节能重点工程 (一)节能预警调控工程。及时掌握各市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进展情况,按季度发布各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跟踪调度、分类指导,实施精细化的监测、预警和调控,序时、均衡、科学推进各市节能工作。建立以工业增加值、用电量、重大项目建设相结合的节能监测预警机制。分析研判电力消费走势,引导用电量优先向新兴产业、重点工程、标杆项目转移。探索建立能耗交易机制,先期在忻州、晋城等市进行试点,支持其制定具体的能耗交易实施方案,认真总结经验,在全省推广实施。 (二)结构优化提升工程。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三次产业和工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有效改善三次产业和轻重工业比重,切实减少结构性耗能。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以淘汰落后、兼并重组、产能置换、升级改造为抓手,着力推动焦化、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改造提升,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行业先进产能比重,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循环率。同时发展以 “技术先进、节能环保、附加值高”为特征的现代高载能行业,努力将我省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结合我省资源特点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优势全产业链,逐步提高现代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和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化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引导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三)节能低碳发展工程。实现节能低碳、绿色发展是节能工作的根本落脚点。一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谋划布局建设一批全循环产业化企业集聚区,不断提高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态产品链和高效、低耗的循环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能级提升。二是要持续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和统计能力建设,在重点用能企业建设一批能源管理控制中心示范项目。加快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出台我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绩效评价度。鼓励企业自愿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三是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提高高耗能工业能效准入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同时建立绿色转型项目能评审批的绿色通道。四是要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电机,制定我省 《电机能效提升计划》,对电机生产和使用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加大高耗能落后电机淘汰力度,努力推进电机全产业链 (设计、开发、生产、使用、再制造)提升。 (四)落后产能淘汰工程。继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2013年全省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04万吨、焦化600万吨、钢铁204万吨、电石30.9万吨、铁合金12.3万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积极落实淘汰落后补偿资金,完善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要坚持“总量控制、产能置换、上大关小、扶优汰劣”的原则,大力推进焦化、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行业整合重组,促进煤焦、煤电、煤化等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 (五)节能产业培育工程。围绕节能服务、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这三个重点领域,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节能产业体系。积极推行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新机制,培育壮大百家节能服务公司,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其他节能服务市场化机制。加快节能共性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形成一批由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由试点到示范的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积极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入式混合动力及纯电动汽车。 (六)能效水平对标工程。制定水泥、电力行业能效对标活动实施方案,以日产2500吨熟料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和300MW级以上的常规火电燃煤机组为重点对标对象,深入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树立能效 “标杆”企业,2013年实现电厂供电煤耗下降2%、水泥行业综合能耗下降3%。逐步扩大对标范围,在钢铁、化工行业适时启动对标活动。全面推进节能标准化工作,按照 “十二五”节能标准体系建设目标,会同省质监部门发布实施已评审通过的13项节能标准,做好列入今年标准制定计划的12项地方节能新标准的起草工作。 (七)甲醇汽车试点工程。修订完善山西省甲醇汽车试点方案和应急保障方案。推进晋中市甲醇汽车试点,对一期100辆甲醇出租车的运营状况进行实时跟踪监测,通过技术数据的采集、管理和评估,建立高比例甲醇汽车在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体系。制定长治市甲醇汽车试点实施方案,适时启动甲醇公交车试点工作。通过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推广应用,把试点工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培育甲醇生产、技术输出、装备制造三个新兴产业基地,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八)重点项目建设工程。总结“十二五”前两年全省重点推进的1024项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情况,评估推进效果,确保形成稳定的节能能力。启动 “十二五”后两年千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推进计划,建立节能项目动态储备库,优选重点项目入库。强化项目跟踪管理,建立项目推进实施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投入,继续支持工业锅炉 (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工程项目,引导各市项目申报向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倾斜,切实发挥节能资金引导作用。 (九)节能技术 (产品)推广工程。结合国家公布的五批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在主要耗能行业筛选出一批成熟适用的节能技术,发布我省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加快认定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工业节能产品,逐步提高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深入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制定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信息核查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相关政策措施。做好节能通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等高效节能工业产品 (设备)的推广工作,组织生产企业申报进入国家推广目录,对工业节能产品推广使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会同财政部门制定中央补贴资金拨付管理办法,引导、鼓励消费者和企业购置高效节能产品。 (十)重点领域推进工程。在突出抓好工业领域节能的同时,统筹推进住建、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住建领域,城镇新建居住建筑65%节能标准执行率达95%,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成753万m2,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1200万m2以上,应用比例达34%。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试点示范,积极申报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打造绿色建筑标杆项目。交通领域,加快构建节能型交通网络,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继续深入开展 “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专项行动,降低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组织实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在行业内推广应用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公共机构领域,积极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制定示范单位建设管理办法,协调落实项目资金。开展公务用车、信息机房、节水型设备、既有建筑等节能改造工作。(胡玉亭 作者为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喜人 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2012年,山西省经济增速放缓,节能服务产业主要服务对象的工业企业陆续出现减产甚至停产的状态,为此,我省在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公司主导,社会倡导”的原则下,通过制定 《关于进一步规范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年度考核,加强和规范了合同能源管理工作;通过编写 《山西省合同能源管理操作指南(2012版)》和《山西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汇编》(2012-2013版),在山西节能网建立“节能超市”这一全新的节能服务运营模式,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全方位服务。多措并举,我省节能服务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 一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签订合同、实施并完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27个,较上年增长17.59%;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为17.13亿元,较上年增长148.9%。二是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全省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公司发展到160余家,较上年增长14.28%。三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为14.395亿元,较上年下降19.26%,主要是由于用能单位效益不好,回款较慢。四是行业组成日益多元化。由原来的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发展到现在包括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的局面。 (本报记者) 我省完成节能标准三十余项 近两年,我省节能标准的立项、制定、批准数量均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已完成并发布地方节能标准30余项,建立了以标准引领节能、以标准促进节能、以标准倒逼节能的长效节能机制,使我省节能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科学。 对我省已发布的节能标准分析可知,我省地方标准建设以强制性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为主,已发布和完成19项,涉及我省冶金、建材、化工、轻工、机械、食品等行业,其总能耗约占全省全社会用能的30%,占全省工业用能的38%。这些标准与国家发布的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成为我省节能监管工作的重要技术规范,依据这些标准,近几年,我省开展了省千家企业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50余家企业下发了责令整改通知书,促使企业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能效水平。 在强化强制性节能标准研制的同时,我省还加强节能技术和管理标准的建设,铁合金、金属镁等能耗限额监测方法的发布填补了我国采用技术手段获得能耗限额数据的标准空白;力争 “十二五”末,我省千家企业将基本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本报记者) 千家企业节能低碳成效显现 2012年,我省12个厅局联合印发了《山西省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有力地推动了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 一是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由纳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638家扩展至1198家省千家企业,确定了 “十二五”省千家企业实现22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目标;二是下达2012年度450.4万吨省千家企业节能目标;三是承担了国家发展改革委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重大实践研究课题;四是组织省千家企业开展能源审计报告和 “十二五”节能规划编制工作;五是省千家企业大力推进1024项重点节能改造工程项目,目前,千项项目已完工873个,带动社会投资670亿元,可形成年节能能力1328万吨标准煤。 近期,从已完成的省千家企业2012年度节能目标责任制评价考核工作获知,省千家企业2011年和2012年累计完成节能量1029.95万吨标准煤,完成“十二五”节能量目标的46.71%,圆满完成了国家制定的40%的进度目标。我省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成效初步显现。(本报记者)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助力节能 能源管理体系是规范企业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标准,是运用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PDCA)循环持续不断的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水平的全过程。专家称,“低成本、无成本”的系统管理节能的节能潜力约15%。按照国际的经验来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后,企业基本能实现2%-3%的节能量,效果非常可观。 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方式,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将助推我省节能工作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一是通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用能企业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在企业建立覆盖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并通过体系运行,持续提高我省能源管理水平。二是通过推行能源管理体系,使企业在策划、实施能源方案时向标杆值靠拢,能够将能效对标落到实处。三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已通过国家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20家企业,节能量达到了52万吨标准煤,折合减排二氧化碳139万吨,通过节能增加的经济效益约合2.6亿元。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