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动态】锦州着力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 |
(时间:2008/9/8 9:44:45) |
再过几个月,总投资2.4亿元的锦州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城市再生水回用工程即将完成主体建设,这两项关乎锦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预计于2009年通水运行。工程竣工后,锦州市将具备日处理20万吨污水和日供应8万吨再生水的能力,不仅能确保城市产生的污水全部处理后达标排放,使锦州市的用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保护,而且污水经过处理后产生的中水还可投用于工业、城市景观、绿化灌溉等方面,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过去单纯强调经济、忽视环境效益,造成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比例失调,到如今保护水资源、让碧水环抱、力促生态文明建设,锦州市实现了让污水变清流的精彩转身。
保护母亲河 还城市青山绿水
锦州是一个老工业基地,近年来随着城市及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污水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小凌河,使之受到严重污染。由于河水富营养化和河底沉泥的厌氧消化致使水色发赤或发黑,既破坏自然景观,又污染了城区下游的地下水源。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锦州市痛定思痛,决心彻底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摒弃单纯强调经济效应、忽视环境效益,造成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比例失调的旧有观念,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目标,誓还青山绿水于城市。
为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河流污染,锦州市找到了一种与大自然更协调、更经济的治河方法。自2003年起,锦州市借助辽河流域环境项目的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债资金,首次启动了城市污水治理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94亿元,项目包括城北截流干管、城南截流干管、污水处理厂等工程。
城市污水治理项目的核心工程是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于2003年2月开工,2005年进行整个系统的调试、试运行,并顺利通过环保验收。2006年1月1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平均日处理污水10万吨,是全市污水排放量的50%。在总结试运行期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锦州市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逐步推向科学化、规范化,中心监控室、化验室也全面启动,充分发挥了其功能和监视控制作用,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经检验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满足国家二级排放要求。
如今,置身于锦州市首个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现场,映入眼帘的是绿树、鲜花簇拥的生态型厂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正在发挥它的生态功效,城市污水通过截流干管流入生态型车间,经过生物处理方法,变成清水流入小凌河。
污水变清流 化腐朽为神奇
近两年来,锦州市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日渐增加,虽然日处理10万吨污水的城市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但仍然有50%左右的污水不能处理。从去年起,锦州市加快了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城市再生水回用工程项目的实施建设。
今年4月,锦州市政府将污水处理厂移交给市自来水总公司,按国有企业进行管理,确保整合利用全市水资源,提高经营效益。同时成立了由市发改委、土地局、环保局、公用事业与房产局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基建办公室,制定了两项工程的实施方案。
7月初,经过紧张的前期筹备,在锦州市区东南滴水壶村附近、一期污水处理厂的东侧,锦州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城市再生水回用工程项目同时开始施工。土石方施工期间,锦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等单位安排了土建工程、设备供货等10个工程标的招标,并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力争两项工程在今年底完成主体建设。锦州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增一套污水处理系统,规模为日处理10万吨污水,这项总占地5.3公顷、总投资1.3亿元的工程,将通过建设二次沉淀池、二沉池配水井、回流污泥泵房及污泥干化车间、紫外线消毒槽等建、构筑物,实现“化腐朽为神奇”,处理后的出水将达到国家污水一级A排放标准,即国内最高水平。
据介绍,包括一期、二期工程在内,当整个污水治理工程全部运行后,锦州市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可达到90%以上,剩下的约10%污水,其水质也将达到国家最高IV类水体标准,可以安全地排入河流。
再生水回用 减少资源浪费
锦州市是一个缺水城市,水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上的约束,都极大地限制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缺水的情况下,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只需通过再生水厂的低成本处理,就可再次投入使用,实现水资源的再生循环,也就是中水回用。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开源”与“节流”并重,锦州市把开发新的、可持续的水源看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7月,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的同时,锦州市城市再生水回用工程也紧锣密鼓地开始施工。
再生水回用工程总投资1.1亿元,建设规模为日供应8万吨再生水,是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再进行深度处理,达到中水回用标准。所生产出来的中水,主要保证一些工业项目的用水需求,还可以为洗车行业、冷却设备、城市景观、绿化灌溉等提供用水。锦州市也将着力推广再生水循环的绿化灌溉技术,将其应用到景观用水、道路保洁、城市喷泉等方面,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眼下,两项工程均在抢时间、赶工期,预计于2009年通水运行。经过处理污水、生产再生水、中水回用等充分“吃干榨净”后,一个新的产业链也将浮出水面,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