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扎实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必须进一步调整思路,创新机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牢固树立水利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推进民生水利建设,创新农村水利管理,不断提升农村水利的服务保障能力,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拓展新时期农村水利发展内涵
实践证明,农村水利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战略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农村水利涉及的都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基础的问题,也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市水利系统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发展农业、服务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实施以农村饮水安全、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小水电建设、小水库除险加固、水保生态治理等为重点内容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三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我们要积极调整农村水利发展思路,拓展发展内涵,进一步增强农村水利的服务保障能力。
首先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与实施农村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农村用水问题。近年来,我们把农村饮水解困、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民心工程来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市50余万人告别水荒;3年解决了30万人的饮水安全隐患。但是,这仅仅是解决了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水瓶颈仍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突破水瓶颈制约,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农村发展用水,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水源安全论证,真正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政府的放心工程、农民的幸福工程、水利部门的形象工程。要通过改造、加固小水库,修筑小塘坝,开挖大口井,建设旱井旱池,加大煤矿废水利用,以及跨区调水等措施,着力改善和提高丘陵山区的水源条件,集中三年时间,基本解决510个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
其次要把发展农业灌溉与农业调产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市狠抓农业节水灌溉,全市在灌溉用水零增长的情况下,年均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亩次用水量由过去的100—250立方降到50—80立方;粮食作物亩均单产提高100—300公斤。但是,由于近年来工业挤占农业用水,特别是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导致干旱缺水,发展节水农业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因此,从我市立地条件、水资源状况以及其他因素考虑,必须大力发展高标准农业节水灌溉,充分利用小泉小水、煤矿废水、旱井旱池、人字闸、淤地坝等发展小型节水工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喷灌、滴灌、微灌等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分产出率,促进节约用水。
三是要把治理水土流失、小水电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市水保治理速度明显加快,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万亩,治理度达到46%。但是,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从水保治理中得到实惠发家致富的并不多,农村环境面貌改变并不大。今后我们要从过去单纯治理水土流失扭转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上来,做到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发展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走出一条“以防治水土流失为基础,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纽带,以促进生态建设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激发大户承包、联户承包、租赁和拍卖“四荒”等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的活力,大力实施“一矿一企治理一条小流域”战略,加快淤地坝建设力度。
农村水电建设在我市是强项,但是,全市水电开发利用率仅37.2%,开发潜力很大。为此,要抓住农村水电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等建设机遇,把开发水电资源作为支撑全市山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来培育,将水电建设同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防洪、灌溉、水利旅游等相结合,实现水电建设与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推进山区农村能源清洁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建立多元化农村水利投入机制
水利要实现大发展,必须加大投入。我们要切实加快水利制度建设,通过创新投入机制,走多渠道投入的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