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山东的需要。作为经济大省,山东耗能总量一度居全国首位。2007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5800万千瓦,完成发电量2600亿千瓦时,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同时,由于山东99%的电源属于煤电,山东节能减排面临着巨大压力。
节能减排的决心首先来自政府。山东省经贸委副主任杨国良在对全省千家重点用能企业负责人的讲话中提到,2007年,山东省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为21.33亿元。其中,省节能专项资金3亿元、污染减排专项资金8.1亿元,市县财政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0.23亿元。已经有19个项目列入国家节能技改投资计划,241个重大节能项目得到省节能专项资金的支持,一批优秀节能科技成果获得奖励。
追求资源高效利用
专业从事变频节能技术开发的山东金洲科瑞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获得奖励的企业之一,金洲科瑞的节能产品主要从概念入手,旨在通过改变生产过程使企业达到节能的目的。“与其说我们是在卖变频产品倒不如说是在卖变频技术控制方案更为贴切。因为变频节能技术如果发挥不了理想作用,关键就在于过程没有控制好,也就是对变频器的使用过于简单化。”总经理李钢对中国工业报记者如是说。
用能大户济南钢铁集团则把目光瞄准循环经济。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济钢对冶金工艺过程的余热余能实施分布式发电,追求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和代谢物的高效再生。他们先后投资35亿多元,形成专利26项,建设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烧结机余热发电、炼钢蒸汽发电、高温高压干熄焦发电等余热余能发电项目,目前已建成发电机组20套,装机容量618MW,达到了日发电800千瓦时的能力。济钢吨钢综合能耗由1998年的920千克标准煤持续降低到2007年的598千克标准煤,累计降低35%,能耗指标居全国领先水平;2007年分布式发电系统发电量达到25亿千瓦时,净上网电量17.8亿千瓦时,折合21.8万吨标准煤,年净创效益9.9亿元。按社会电厂每千瓦时发电耗煤0.33千克、二氧化碳排放0.9千克、二氧化硫排放8.5克测算,每年直接为社会节约煤炭消耗58.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0万吨、二氧化硫1.51万吨。
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
根据山东省经贸委公布的数字,2007年山东重点考核的千户重点用能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生产实现节能835.25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159万吨标准煤的节能目标任务。在千户企业填报的49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下降的占93.9%。
此外,山东省还根据国家实施十大节能工程的要求,确定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100项重大节能技术、100项重大节能装备,建设100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使十大节能工程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目前第一批已各选出50项并向社会作了公布。
与此同时,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山东电力行业开始受到越来越高程度的重视。作为沿海大省,山东风能资源丰富。为促进节能减排,山东省提出,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到“十一五”末,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00万千瓦。山东省气象局给出的评估报告显示,山东风能资源总含量为6700万千瓦,相当于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的3倍多,居全国前三。不包括在建项目,目前山东省并网风机已经超过100台,总装机容量近10万千瓦,进入全国前5名。今年夏天因为电煤告急,曾使山东电力出现了三分之一的缺口,而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的风力发电运行良好,使山东尝到了新能源的甜头。
山东省政府提出,到“十一五”末,全省节能减排的目标为:实现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0%,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18%。到2035年,新能源利用比例在山东整个能源利用体系中将占到50%。
能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山东省既是能源生产大省,又是能源消费大省。要实现节能减排与结构优化的双赢,必须改变能源消费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状况。 在多数企业都在制定节能新工艺、开发节能新产品的同时,一批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项目和产品也正在被淘汰和替代。2007年5月27日,随着白杨河电厂小机组的关停和爆破拆除,标志着全国火电第一大省的山东电力工业上大压小、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启动。
“你升一升,我压一压”,山东不甘陷于这种被动局面。他们开始找寻本土既有的、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得天独厚的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丰富的秸秆资源。这些资源取之不尽,为山东摆脱对煤电的依赖,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新能源利用的天地。未来的齐鲁大地,将在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中,实现绿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