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十二五节能环保|电力节能|节能服务|节能电机|十三五|十四五|政务动态|冶金|电力节能产品及技术|煤炭
节能锅炉|新能源|节能通用机械|暖通制冷|通用节能装置|光伏|绿色照明|国际视野|十大节能工程|企业动态
专业论文|人物访谈|推荐案例|变频器|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能源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青岛“大能源”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时间:2022/9/22 11:26:16)

  放眼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海域段施工已经进入尾声。长达12公里的海域段管线,犹如一条蛟龙,卧于胶州湾的万顷碧波之下。
  青岛的“大能源”格局,正在随着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的建设施工加速形成。这条贯通东西的青岛能源“大动脉”,管线全长72公里,其中海底段达到12公里,设计总输气能力为每年36亿立方米,在工程技术方面开创了多个“国内第一”。
  对正处于实现“双碳”目标、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试点的青岛来说,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的重要意义更为凸显:今年年底主线通气投产后,将与“十四五”期间实施的董家口LNG码头项目、全域“煤改气”项目、大型燃气发电项目协同一体,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大能源”格局加速形成,为青岛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十足底气”。
  十年磨一剑,开创三个国内第一
  在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开工仪式上,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海滨在致辞中难掩澎湃之情。从开始筹备到正式开工,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整整历时十年,几经推敲、几易方案,最终得以“落子”。
  蛟龙入海,贯通东西。作为我市重要的能源基础配套工程,项目建设除涉及平原、丘陵、海域、滩涂等众多复杂地形外,项目施工工艺也开创了三个“国内第一”:是国内涉海距离最长的城市燃气管线,也是首条下穿跨海特大桥、首条采用陆对海“定向钻”工艺敷设的天然气管线。
  工程开工以来,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一个个重要节点按期完成:3月15日上午,管线第一道焊口正式打火开焊,标志着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4月30日,管线陆对海水平定向钻正式开钻;5月2日,双埠浮拖场地主体建成;5月17日,管线海域段在浮拖场地正式打火开焊;5月21日,历时22天后,陆海定向钻杆与浮漂成功连接,经过“探、穿、连”三位一体作业,国内城燃管线距离最长的陆海定向钻导向孔施工一次性穿越成功,实现精准贯通,以此为“坐标”,成为穿越施工及海上浮拖段精准连头作业的“基点”;6月20日,海管第一根浮拖管道预下水成功;7月14日,墨水河完成定向钻实现穿越;7月15日,开工启动超长机械顶管穿越沈海高速,穿越长度390米;7月27日,大沽河定向钻穿越进入启动阶段;8月10日,在经过90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后,长管线完成从陆地到海底的穿越,实现陆海连通; 9月6日,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海域段浮拖最后一组长管段入海……
  据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洪波介绍,该项目起点为国家管网张应分输站,途经胶州市、城阳区,从女姑口大桥西入海,从李村河入海口的海陆管接口登陆后,与市区“三横四纵”次高压燃气管线对接,并向南延伸至华电青岛发电厂。“该项目由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管线全长72公里、其中海底段达到12公里,设计总输气能力为每年36亿立方米,预计年底前实现主线通气投产。”
  “双碳”目标下,青岛能源结构转型“底气十足”
  “双碳”目标下,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一场关于能源结构转型的“硬仗”已经在青岛打响。
  去年,我市提出加快推进“煤改气”清洁能源供热项目,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分批次完成40余处燃煤热源的改造任务,关停燃煤锅炉150余台,新建燃气锅炉上百台。与此同时,所有新、改、扩建锅炉,必须为非燃煤锅炉,综合采用“煤改气”、工业余热替代、生物质化改造等手段,科学有序推进集中供热热源整合和低碳化改造。
  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今年我市将在一热泰能、二热徐家东山等7处热源实施供热燃煤锅炉“煤改气”改造。未来,市区还将关停和改造一批供热燃煤锅炉,确保2023年年底前,完成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建成区“煤改气”工作。
  而作为“煤改气”的主力军和先行先试者,青岛能源集团已经在去年关停燃煤锅炉8台、新建燃气锅炉4台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关停燃煤锅炉19台,新建燃气锅炉17台;2023年计划关停燃煤锅炉9台,新建燃气锅炉7台。新建的燃气锅炉,都需要新增气源做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处于“西气东输”末端,青岛的气源一直比较紧张,价格也相对较高。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工程选择在此时开建,可谓恰逢其时。项目建成后,可以满足沿途上合示范区、高新区以及城区大型燃气发电项目、“煤改气”工程的用气需求。预计每年替代标准煤消耗536万吨、减少碳排放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320吨,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也为“双碳”目标下青岛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十足底气”。
  多路布局,构建“大能源”格局
  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原因,青岛位居“西气东输”管输天然气末端。直到中石化青岛LNG接收站2014年投入运营,青岛终于变为LNG气源的前端。但是,青岛天然气的供应形势并不乐观,“缺气”一直如影随形。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深耕清洁能源综合供能市场?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青岛能源集团把目光放在向供应链“上游”进军。
  随着青岛能源集团与中国石化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董家口LNG码头三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青岛将由“西气东输”管输天然气的末端变为液化天然气(LNG)气源的首端,进而可以满足全市未来中长期的天然气用气需求,奠定能源结构转型基础。三期工程将在一期、二期基础上,对码头泊位和接收站进行扩建,新增一座靠泊26.6万立方米LNG船舶的专用泊位,一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及配套附属设施,这是目前国内计划建造的容积最大的LNG储罐。
  扩建工程全部完成后,该接收站年接转能力将达1400万吨(可为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300万吨,相当于植树29.4亿棵),每年将输出127亿立方米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将成为国内同期建设中规模最大的LNG接收站。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该项目对于全面改善山东乃至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项目正是董家口LNG气源输青大通道的关键一环。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后,将与董家口LNG码头项目、全域“煤改气”项目、大型燃气发电项目协同一体,为青岛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根据规划,青岛能源集团构建“大能源”格局的思路远不仅于此——
  将在全面完成供热“煤改气”的基础上,引入清洁发电余热、地热能、海水源、空气源等多种清洁热源,建成多能互补的“大供热”保障格局,供热面积达到1.65亿平方米。
  建成“一主两支环型”高压管线,开工建设天然气战略储备库,打通天然气上、中、下游产业链,构建起“自主采购、战略储备、外来补充”的多元化“大供气”保障格局,天然气年销量突破30亿立方米,满足全市天然气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管网互联互通,辐射山东半岛经济圈。
  筹备建设“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重点面向“上合组织”成员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北亚地区,着力建设全球重要的能源现货交易中心、东北亚油气价格发现中心、国际高端能源服务集成平台、“一带一路”能源信息集中平台。
  “作为承载着城市‘能源安全保障、能源转型发展、能源战略合作’三大功能的国有产业平台,能源集团肩负着全市128万户居民燃气不锈钢波纹管更换任务,这是民生之重;投资125亿元建设青岛市燃气储备供应保障工程等‘七大项目’,这是夯基之策;首开青岛市全域供热‘煤改气’的先河,这是转型之变;发起并参与了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筹建,这是破题之举。每一个任务,都需要我们全力以赴。”赵海滨说。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中国节能协会与国际铜业协会签 
     8月22日,中国节能协会与国际铜业协会低碳驱动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 
热点文章
·亚马逊在全球新增71个可再生能源项目
·《广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印发
·美的将发布水机空调新品牌
·广东成立数字化节能降碳产业联盟
·巴黎市政府宣布系列节能措施
·浙江“十四五”节能减排方案出炉
·新疆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
·井冈山机场光伏发电项目成效显著
·界首市住建局大力倡导节能低碳新生活
·湖北成立光伏农业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350733 合作电话:010-56350733 媒体联系:QQ 769209918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769209918@qq.com
域名:www.gjjnhb.com www.gjjnhb.cn 中文域名:www.国际节能环保网.com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京ICP备09007515号-3